PCB设计中的过孔设计规范

time : 2025-05-09 14:09       作者:凡亿pcb

在多层PCB设计中,过孔(via)是连接不同电路层的关键结构,其设计直接影响电路性能、生产成本及可靠性。据统计,钻孔费用占PCB制造成本的30%~40%,因此如何在高速、高密度设计中平衡性能与成本,成为工程师面临的重要挑战。本文结合行业规范与实战经验,详解过孔设计的核心要点,助您规避常见陷阱。在PCB设计中,重复性的模块是不是让你画到怀疑人生?

一、过孔尺寸:小≠好,需兼顾工艺极限

过孔由钻孔(drill hole)和外围焊盘组成,尺寸选择需遵循以下原则:内径与外径规范:全通过孔内径≥0.2mm(8mil),外径≥0.4mm(16mil);极限情况下外径可缩至0.35mm(14mil)。经验公式:外径通常为内径的2倍±2mil。例如,8mil内径对应14/16/18mil外径(图1-1)。

过孔由钻孔(drill hole)和外围焊盘组成,尺寸选择需遵循以下原则:

  • 内径与外径规范:全通过孔内径≥0.2mm(8mil),外径≥0.4mm(16mil);极限情况下外径可缩至0.35mm(14mil)。

  • 经验公式:外径通常为内径的2倍±2mil。例如,8mil内径对应14/16/18mil外径(图1-1)。

  • 工艺限制:孔径过小会增加钻孔偏移风险,且孔深超过孔径6倍时,电镀均匀性难以保证。

设计建议:高速电路优先选择小孔以降低寄生电容,但需与板厂确认工艺能力,避免盲目追求极限尺寸。

孔径过小会增加钻孔偏移风险,且孔深超过孔径6倍时,电镀均匀性难以保证。设计建议:高速电路优先选择小孔以降低寄生电容,但需与板厂确认工艺能力,避免盲目追求极限尺寸。
d0c8f8fc3d65b29b217fb35d2b66ac.jpg
图1 一阶盲孔示意
二、埋盲孔:慎用高阶设计,控制成本

 

对于BGA封装(引脚间距≥0.65mm),建议避免使用埋盲孔,因其成本高昂。若必须使用,推荐采用一阶盲孔(如TOP-L2或BOTTOM-L2),内径设为0.1mm(4mil),外径0.25mm(10mil)(图1)。高阶盲孔虽能提升布线密度,但加工难度和成本呈指数级增长。


三、过孔与焊盘:规避“立碑”风险
 

过孔直接放置在焊盘上虽能减少引线电感,但会导致锡膏流入孔内,引发焊接“立碑”问题(图1-2)。

1d3e7f511cd3354590ea462bad72f7.jpg

图2  过孔到焊盘打孔示意

 

  • 安全间距:推荐过孔与焊盘边缘保持4~8mil间距。

  • BGA区域:过孔应位于两焊盘中心,避免偏移导致连锡短路(图3)。完成后需塞孔盖油,确保BGA焊球平整。

d188af4ab707f74d9892268940a248.jpg
图3 BGA盘中孔示例

四、过孔间距:防破孔,保可靠性

 

过孔间距过近易引发钻孔破孔,规范要求:

  • 最小间距:≥0.5mm(推荐),0.35~0.4mm需极力避免,≤0.3mm禁止使用(图4)。

  • 高密度区域:采用交错排列或调整孔径,优化空间利用率。

f83b4eca95f320e49d1ca4de2f6025.jpg

图4 过孔与过孔之间的家间距

 

五、塞孔盖油:提升焊接良率的关键
 

针对小孔径过孔(≤0.5mm)及特殊场景,必须进行塞孔盖油处理:

  • 金属外壳器件:本体下方过孔需塞孔,避免与外壳短路。

  • 散热过孔例外:允许保留开口以增强散热(图5)。

  • 697e73340b509376c2478b51208545.jpg

     

六、固定焊盘:巧用过孔增强可靠性
 

耳机端子、按键、FPC等焊盘易受机械应力影响,设计时可均匀添加1~2个过孔(图6),通过增加铜箔附着力防止焊盘脱落。

57b74d232b7a1759ff252deeee00a6.jpg

 

七、扇孔设计:信号完整性与成本的双赢策略
 

1. 常规CHIP器件扇孔
推荐将过孔置于器件外侧,内层走线可穿过两孔之间,避免割裂参考平面(图7)。错误做法会增加布线难度并破坏平面完整性。

e2ae07d5fb9878ecc4b3ce20a3681d.jpg

图7 常规CHIP器件扇出方式对比

 

2. BGA扇孔
过孔应严格位于焊盘中心,禁止随意偏移或打在焊盘上(图8)。盘中孔易导致虚焊,且可能割裂电源/地平面,引发信号完整性问题。

d188af4ab707f74d9892268940a248.jpg
图8 BGA盘中孔示例
总结:规范落地,细节制胜

过孔设计是PCB工程中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关键环节。通过合理选择尺寸、规范间距、优化扇孔策略,既能满足高速信号需求,又能控制成本。更重要的是,与板厂紧密沟通工艺细节,将设计规范转化为可靠的产品,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文章来源与网络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于联系工作人员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和您对接删除处理!